其他
实现科研突围不是梦!来看一线教师科研的“四破”与“四立” | 支招
民小编说
对于一线教师来说,除了要承担日常的教学工作,还要通过教育科研来不断地进行个人专业发展。如何快速进入且有效展开教育科研令诸多教师感到困惑,本文分享的“四破与四立”,或许能对您有所启示~
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提升路径。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科研突围?审视一线教育科研真实样态,值得从过程研究、集体科研、物化成果、改变现场四个方向聚力突破,以“小问题为导向”持续研究,以“好团队为导向”抱团行动,以“新成果为导向”提炼经验,以“好现场为导向”成果推广,针对一线科研的四类僵局行动突围,使一线教师科研工作以朴实、落实、扎实的面貌稳健展开。
四破:审视学校科研常见真实状态
一、重视立项与结项,过程研究未成常态
好文章讲究“凤头猪肚豹尾”,好课题同样要有良好的立项思考、详实的过程研究、深度的结项成果。
提及一线科研,很容易陷入的困境是:把精力花在了课题的立项与结项上,与之相比,过程研究反而显得薄弱,甚至尴尬显现“沙漏型”研究走向——大张旗鼓,集聚“兵力”,邀请专家,数易其稿,只为能够成功立项;一番忙碌之后,发现结题时间已到,匆忙拼凑零散的行动思考,挑灯夜战,效果当然也不尽如人意。
好课题,理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问题。有学科教学的真实困惑,有管理育人的共性烦恼。课题常因困而生,因思而行,要有把问题向前推进100米的勇气和韧性,以立项为引擎,抽丝剥茧来解决现实问题。点点滴滴,都是思考;分毫之间,都是突破。
二、重视单兵型推进,集体钻研未成常态
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远。静心独行,能助力推动研究中的纵深思考。察纳雅言,研究的灵感常源自思维碰撞。一线科研,要善于在“个人思考”和“集体对话”间把握良好的节奏。
常态的教育实践,是确定科研主题的矿藏与源泉,然而往往是单兵推进易,集体钻研难。日常教育实践,虽零散、未经反复探讨,却蕴藏着我们教育智慧的火花。“单兵作战型”推进,常常是个人教育经验总结中必备的一步,帮助我们精心审视自我,努力把个人的教育思想与经验描画出来,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形成了必要的前提。
有效的提升更应让团队钻研成为常态。教师要善于开门纳谏,察纳雅言,从单兵型推进的过程中寻找突破,成为集体“草根教研”的发起者。我们不必纠结于形式,三两同事同题研究、零散的思路碰撞、正式的专题、哪怕微信群里、马路边上的随口一言,或能带来科研中的新思路、新启迪。
三、重视留痕式积累,物化成果未成常态
“留痕式”工作,常常是令一线教育工作者诟病的工作方式。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会重视“迎检型”留痕,表格填写、活动拍照,证书存档等工作已然成为很多人的工作习惯,用留痕式工作以备查验。被迫留痕,处处留痕,容易徒增工作负担,滋长潦草应付之心。仅为查验过程的“留痕式积累”,理当精简,那些具备“准成果”价值的过程性资料,却值得进一步被重视。唯有如此,擅长当好准成果的“收纳工”,平日的工作中物化成果才有望成为常态。
聪明的你,应能看到日常经验策略背后的“准成果”价值,以研究的状态进行归纳反思,察觉那些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主动留痕,归纳反思。比如,问题学生谈话记录,家校困境破解实录、学科难点破局策略等内容,学会积累素材积极转化,今天的素材才有望成为明天闪烁着你思想光辉的金子。
四、重视汇报型总结,改变现场未成常态
科研课题的研究,不要因课题结题而匆忙完全终结。有价值的研究方向,是不会思考到穷尽的。若能改变汇报过后即刻画上句号的惯性,多两分将经验成果反哺现场、改变现场的意识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每到期末,教师都会对学期工作进行总结,完成期末工作汇报,似乎辛苦一学期终于可以歇歇了。然而,这总结恰恰是推动“回头看”和“向前看”有效结合的契机,从复盘中找到经验与教训,在规划中厘清策略弥补不足。
理念与经验是点亮现场、改变未来的明灯。“在总结中开启”理应成为更多教育同仁的好习惯。教育科研的过程,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,助力理念改变现场,现场生成经验的自主迭代,必然是一个有效有益的行动提升。
四立:建设学校科研高质新品样态
一、以“真问题导向”持续研究,致力破解僵局
教育科研,应以“尊重真实现场,解决真实问题”为准绳。真问题催生真命题,真命题带来真思考。这份真实,就是研究的必要性,就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。不仅要聚焦于当下的具体问题,更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。
看到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可以改善的空间,这种“看见”的能力,常常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准的体现。特别是教育行业,兼顾服务和指导的双重职能,只有持续发现问题,才意味着推进改变的可能。而最可怕的一种问题意识,是总是认为别人有问题,这样的思维方式,容易陷入沉默的僵局,令你沉浸黑暗,无法自救。
发现问题,才能根据现场情况调研与成因判断;复盘僵局,才能复盘困境与僵局突围;变阵解题,才能走出情绪迷局求共识共行;巩固经验,才能不断深度看见方蓄势远行。在实践中复盘,实践中积累,在常态的“看见”中修行,这就是问题研究的力量。
二、以“好团队导向”抱团行动,致力共同成长
教育科研的团队行动,可破除“独行侠”的思维局限,有效带动团队共同成长。
致力于“好团队建设”为目标的抱团科研,常常是草根科研对话的有效引擎。当教师能够明晰自己的科研主题、研究价值点时,“科研破题”的历程也自然开始。科研好团队的建设,首要应有共识,围绕主题遴选队友,聚集同样研究热情的同事,形成民间的研究共同体;科研好团队的建设还应有共行,了解当下教育现场,厘清同研究领域的现状,找到研究创新点和突破点,在互相促进中共行;科研好团队还应有共思,课题仅是个抓手,比完成研究任务更重要的是形成研究习惯,日积月累,找到常态研究的乐趣,在教育现场中共同成长。
三、以“小成果导向”提炼经验,致力清晰建构
教育科研的成果形态理应是多样,不要仅以论文专著为评价衡量点。成果不求惊天动地,只求微而有味,微而有为。
“规划总结型”成果,确保了常态工作不走样,自选工作有特色;“课程框架型”成果,选准结合点,厘清培养目标、明晰课程设计思路,促扎实推进;“育人策略型”成果,记住所思所得,转化所思所得,善于把典型案例中的经验总结为一般性的经验,推动现场的改变;“班级制度型”成果,凝聚着师生智慧,在继承中发展创新;“金牌活动型”成果在创新的基础上坚守,更容易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;“学术论著型”成果,一处打磨,选点突破,坚守不易。
小成果导向要改变期末“只收纳证书”作为衡量成长的思维惯性,把常规事、特色事、典型事、意义事相关资料,分门别类收纳转化。选择、积累、转化的过程,往往就是扎实推进提升研究水准的过程。
四、以“好现场导向”推广成果,致力持续迭代
基层科研形成好的成果,值得欣慰。如若能更进一步,及时推进好现场的转化,定能更胜一筹。教育思想的成长,科研项目的推进,不是到此为止,而是由此及彼。一份好成果,若能“长脚”,帮助更多班级和学生,就实现了公共价值的发挥。从拥有“好成果”到获得“好现场”,从“独立成果”到“众享结果”到“普适成果”,让理念回家,用团队的力量推动新经验的传播和推广,这将是可圈可点的深度耕耘。
推动好现场的改变,要敢于破除“成果专属权”的传统惯性,既要有快人一步总结梳理的速度,又要有改变的格局和胸怀。主动分享,顺势而为,让自己的经验走入更多教师的课堂。推动好现场的改变,要敢于自主建设新的“成果推广会”,敢于、善于、勤于积极分享,大胆宣讲,让思想之花绽放于更广泛的舞台。推动好现场的改变,更要有抬头看路的成果意识,报刊杂志既是成果推广的形式,也是成果推广的平台,随着你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,帮助你的经验获得更大的辐射范围。
科研,是一线教师看教育的眼光,也是一种琢磨教育的思维方式。不断真实地观察生活,记录教育教学过程,辩证地看待教育行为,主动研究积极推进对现场的更新迭代。从点点滴滴的教育真实行动中,找准研究的兴趣点,沿着这一处慢慢耕耘。只要恒心在,哪能研磨不出思想的急流呢?也许,我们成不了教育科研的巨人,倘日日斟酌,或能成为技艺精湛的卖油翁吧。
(作者单位系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)
文章作者 | 田冰冰 范梦柯
微信编辑 | 刘彦男
责任编辑 | 谭希
推荐阅读